目前,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機械加工行業仍然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作 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機械加工行業是我國城鎮就業的主要渠道和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但是,從目前的表現來看,中國機械加工行業的發展距西方制造業強國仍有較大差距。
中國機械加工行業的精益變革發展道路阻礙頻現,任重道遠。早在1987年,聯合國環境 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對此,我國政府根據自身的發展現狀,高瞻遠矚地將此概念應用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具體實踐中,提出要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促進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機械加工行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為新中國成立 初到改革開放,這是機械制造業形成比較獨立完整體系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的機械加工業主要以委托代加工制造(OEM)的形式存在;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到上世紀90年代初,是我國機械加工業中以運輸機械(如汽車)和工程機械(如旋挖鉆機)等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的迅猛發展時期,表現為研發設計(ODM)為主;第三階段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機械制造業在開放和競爭的環境中進入了結構調整和產業提升的新時期,高新技術產品比重明顯上升,表現為自主品牌(OBM)的特征。
但是嚴峻的經濟形勢給制造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實施精益生產轉型升級,優化產業 結構調整,增強行業的活力和后勁,推動機械制造業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具特色、更富活力的精益發展之路,是機械加工業增強自身競爭能力的需要。同時機械行業經過前幾年的高速發展期,暴露了諸多問題。長期以來,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研發平臺建設能力和資源投入嚴重不足,主要靠模仿和拿來主義,導致設備保有量和低端產能出現過剩的局面。與此對應的是,跨國企業卻在高端產品小容量市場掘取豐厚利潤。在工程機械產能過剩市場形勢的倒逼下,精益轉型升級已是行業大勢所趨。
因此,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實施轉型升級,增強競爭實力,走精益變革之路,是機械行 業自我革命的需要、是經濟形勢的需要、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當前,精益發展之路仍將持續變革。我國的機械加工行業轉型升級意義重大、迫在眉睫。
只要我們遵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可持續的發展方向,走轉型升級的精益發展道路,機械加工行業就一定能做大做強,實現機械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轉變、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轉變。